实施标准化建设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亳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19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责任,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领导
2009年省政府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后,我市制订了《亳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教育局等12个部门为成员的标准化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各县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组织,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对县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考评内容,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细化措施,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
一是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过程管理。从2010年开始,我市坚持每季度在一个县区召开一次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半天参观,半天交流安排工作,所有项目学校校长全部参加推进会,市区的政府领导到会协调工作进度,解决相关问题,提出相关要求。通过现场参观、交流探讨,各县区看到了标准化建设的现场经验,找出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办法,特别是一些工作滞后的县区和学校增加了压力,达到了“一学二看三借鉴”的目的。调度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各县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二是积极实施千所“村小”提升工程。制定了《亳州市千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年安排200所创建学校,每所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再投资10万元左右,力争5年内使全市布局调整后的千余所“村小”实现校园净化、硬化、绿化、亮化、文化要求,全力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优质教育,使改革的成果共同享受。
三是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到位。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从2009年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市自筹资金4亿多元创建标准化学校642所,其中农村薄弱中小学校613所。基本完成了图书配置、实验仪器配备、音体美卫器材配备,40%的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同时,大力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今年市政府规划的35个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全部开工,8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县镇扩容项目正按序时进度推进。
三、充实队伍,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师资力量上、教学质量上。为此,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教育系统实施两项提升计划。以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名义出台《亳州市“十二五”2000名校长素质提升计划》、《亳州市“十二五”3116名师工程实施意见》和《亳州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管理考核办法》,先后对20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专业水平测试、业绩考核和民主测评,74名校长被交流或免职。两年来评选命名各类市级名师1005人,其中60%的名额分布在农村学校。2010年以来,我市补充教师4768人,城乡学校交流校长557人次、教师6608人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本科以上学历达30%。
同时,为加强对学校的监管,真正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抓好教育的格局,我市于今年初提出在所有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责。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成立家长委员会,并要求做到“三有、六到位”,形成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再上台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