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没有解的,在合肥找到解了。可以这样说吧,看了合肥的教育改革成果,我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非常有信心。”发出这番感慨的,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先生。2012年4月,他带领专家组专程来皖,对合肥市推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公平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他眼中的合肥,就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本。
教育公平,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想,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之努力奋斗,依然荆棘满途。说它新鲜,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教育公平至今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几年来,合肥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立“科教兴市”、“教育强市”战略,从提升城市软实力、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和公民幸福指数的高度,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目标,全力破解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等社会难题,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强力深化教育改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教育公平发展之路。
资源配置彰显教育公平:“名校突围”的大剧精彩上演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5年前。
2007年,合肥市的大建设大发展正如火如荼推进,一个全新的“141”发展战略横空出世,第一个1,指的是面积22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第二个1,指的是面积2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的新城区——滨湖新区,也就是说,合肥人要在这块崭新的土地上再造一个新合肥。既然是新区,就得配套建设新学校。新学校的名称可以是滨湖小学、滨湖中学之类,当然也可以按顺序叫合肥第××中学。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新建的小学、初中、高中,居然是原坐落在老城区并享有盛誉的名校合肥师范附小、合肥46中和合肥一中——对它们实行整建制搬迁。石破天惊的举动向社会传达着这样的信号,合肥教育的决策者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在教育资源调整配置上来大动作,挥就颠覆性的大手笔。

和许多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合肥教育也面临着优质资源不足且过于集中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好学校都集中在老城区,一环以外的群众望好学校而兴叹,一环以内的好学校却长期被愈演愈热的择校、挂户现象搞得焦头烂额,真可谓是冰火二重天。合肥市委、市政府站在推进教育公平、统筹协调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决定趁城市大建设的强劲东风,以全合肥的区划视野,对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洗牌,突出其均衡分布、区域辐射、整体提升的特点和功能,尽最大可能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布失调,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的老大难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年,投资20亿、占地798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滨湖三剑客”全面动工,历时3年全面建成搬迁完毕,新校的招生规模是老校的3倍,滨湖新区的主体居民----刚成为市民的拆迁农民和外来购房入户者,兴高采烈地把孩子送进过去不敢奢望的名校。2008年,合肥市投资5.5亿,把省示范高中合肥八中整建制迁入政务新区,新校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招生规模由以前的600人增加到1650人。2010年,合肥市投资3.5亿,在新站区建设合肥168中学东校区,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2012年11月19日,又一所省示范高中合肥七中迁址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动工。5年来,从“名校突围”开始,合肥市累计搬迁、撤并、整合中小学130所,仅2010年就撤并整合36所,有效地调整了教育资源配置,为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方东玲用一段话对“名校突围”等现象作了深度解读:“名校往新城搬迁并扩大办学规模,薄弱学校撤并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矛盾,带动了新城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形成了行政区域内新老地区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合肥市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另一大亮点,是强力推进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近年来,合肥城市版图急剧扩张,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户籍人口大幅度增加,适龄儿童上学难的矛盾日趋突出。合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牵头,规划、建设、教育等部门联手行动,出台措施,规定住宅小区达到一定面积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并督促开发商限期建成。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曾说过这样一句“狠话”:“就是开发商跑到了国外,也要把他找回来把学校建好。”由于措施到位,监管得力,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新建小区标准化配套学校87所,解决了数万学子的就近上学问题,这比合肥市前10年新建学校的总和还多20所。
2012年6月,《合肥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11-2015年)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集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的纲领性文献,凝聚了无数合肥人的智慧和心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举措创新促进教育公平:5个“百分百”普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淝河小学好大好漂亮哦,比老家的学校不知道好多少倍,我很喜欢在这里念书。”淝河小学三年级的张云开心地说道。张云的母亲程光珍告诉我们,她一家是从舒城县来合肥打工的,没有想到孩子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而且还不多花一分钱,和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 。
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就是起点、机会和程序公平。在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困扰下,不同区域、不同户籍、不同身份、不同经济条件的孩子,能否以一个标准就学,就成为考量地方政府包容开放胸怀、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试题。在合肥人的理念中,所有外来务工人员,不仅是大合肥的建设者,更是实实在在的新合肥人,合肥就是他们的家,一家人当然不能两样看待。正是源于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合肥市在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时,站得高,看得远,充满温馨、博爱的人文关怀,为千万打工者的孩子读书铺就一条没有障碍的绿色通道。
2010年,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升学更难的问题,合肥市创造性地提出5个“百分之百”,即进城务工人员只需提供务工或经商证明、暂住证等证件,其子女入学就可以确保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同等收费”,百分之百可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5个“百分之百”的政策一出台,就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推进教育公平迈出的关键性步伐,中宣部理论局在其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一书中,将这一政策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典型案例收入。

合肥29中是全国较早的定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之一,这里就读的1600多名学生中,80%是附近两个大型批发市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合肥市先后投资5000万,建设教学设施,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办学质量,这里的教师学历100%合格,教学设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011年,合肥市共有6745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参加中考,占全市中考报名人数的25.6%,普通高中录取3927人,占全市录取总数的23.2%,其中录取到省示范高中1673人,录取到市示范高中698人,均创历史新高。目前,合肥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已达134所,就读农民工子女4万多名,入学量占全省的20%。
从2011年开始,合肥市改革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为每一位升入高中阶段的流动学生拨付与城市学生同等标准的生均经费,人均达到8070元,当年就投入2600多万元。同时,高中阶段困难学生救助政策也对这部分学生实行了全覆盖。
在全力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同时,合肥市还下真功夫治理一度愈演愈热的择校热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居高不下,一些热点学校择校生比例高达50%,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环境,社会反响很大。为此,合肥市大刀阔斧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严禁同城借读,严控择校生比例,择校比例由2007年的15%下降到2011年的5%,班均学额下降到47人左右,进一步促进了生源均衡。2012年,合肥市区全面取消了高中学校的择校生招生,其招生计划全部纳入到统招生录取。这意味着,“分不够钱来凑”的现象在合肥成为了历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同等就学机会。
早些年,合肥最好的高中合肥一中招生人数占市区初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为1:367,成千上万学生为考上合肥一中而奋斗,也造成初中学校应试教育的恶性膨胀。合肥市委、市政府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果断决定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实现联合招生,三校实行同一志愿,同一录取分数线,录取后用电脑均衡分配到三校就读。联合招生使得初中学校之间的应试较量愈益弱化,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合肥市还逐年调整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2006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适时提高高中阶段招生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权重,进一步拓展特长生进入省示范高中的渠道。2010年,合肥市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外语四大类特长生招生计划,占到省示范高中招生总数近10%。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的机会均等,为千万学子创造了一个公平就学的大环境。
科学发展提升教育公平:
“1+1”结对把好学校搬到了家门口
优先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中心辐射,城乡同构,是合肥教育发展明晰的思路。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近几年版图不断扩大,区划不断调整,但城乡二元机构明显,教育水平差别较大依然是它的软肋。加上校企分开后,合肥市接受了大批企办学校,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水平,合肥市提出了“区域内—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步走战略,即2012年基本实现区(县)域内均衡发展,2013年基本实现区与区(县与县)之间均衡发展,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城乡均衡发展。
合肥市创新薄弱学校内涵发展模式,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实行“捆绑”管理,城乡共同体学校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学校为第一校长,乡镇学校为执行校长。通过“捆绑”办学,强化城区学校的“连带”责任,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促进城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2011年3月,合肥市在全市范围全面启动了城乡教育结对合作,四个城区分别与市辖三县和三个开发区结对合作,确立“1+1”结对合作学校。城区在教育教学、师资培训、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对县乡进行帮扶,实现教育理念、信息、成果、资料等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11年8月,合肥市又拿出200万元,根据各区县城乡教育结对合作推进情况实行以奖代补。据统计,全市开展“1+1”结对合作以来,10个结对区县开展教育合作480次,共有174所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城乡间教育一体化发展。
调整市、区二级政府的学校管理范围与权限,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着妙棋。从2007年开始,合肥市先后将合肥师范附小等14所市管优质学校下划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此举不但理顺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还有效地促进了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推动了区一级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落成暨新学期开学典礼
决不让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水平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短板,是合肥市推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要认识。为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合肥市将“农村中小学建设工程”纳入市级民生工程,编制了未来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进度表。从2008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1500万用于奖补新农村中小学建设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设立3000万专项资金,奖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强力做好校安工程,目前全市已完成投资20.29亿元,完成校舍加固及重建面积352万平方米。如今,在合肥大地上,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丽的环境是校园,最安全的建筑是教室,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政府持续加大的财政投入。据悉,“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4倍,年度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7.85亿增加到74.53亿,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从11.57亿提高到37.47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同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仅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课本费这一项,市财政就要拿出1个亿。
合肥市全面提升教育公平的举措和成就,已经领跑安徽,叫响全国。2009年,合肥市荣获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并作为唯一的地级市被安徽省批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所辖6个县(区)进入“安徽省教育强县”行列,4个城区全部进入“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行列。
在回顾合肥教育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时,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我们有个很深的体会,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既要避免走弯路,但又要勇于走新路。合肥这几年教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
着力提升教育公平,就是合肥人坚定走下去的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