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滁州市老科协的推动下,滁州学院与定远县人民政府就促进盐化工产业发展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此前,该校还与滁州市琅琊区、全椒县政府及和市科技局、农委等政府部门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科学研究集中优势,对接服务相关产业和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转型发展历程中,滁州学院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办学定位之一,近年来,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工程,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年”和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日渐提高,科研成果日渐丰硕,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人才崭露头角,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基本形成,一批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一批科研成果较好地得到转化,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加大投入,科研数量质量不断攀升】
8年前,滁州学院还是一所师范专科学校,那时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较为薄弱,服务层面较为狭窄,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水平也较低。
升本3年后的2008年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时,专家组还认为学校“是一条腿走路”,指出该校教学工作比较好,但科学研究工作仍较为薄弱。
2008年,滁州学院组织开展了科研工作推进年活动,随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工程,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推动了学校科技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先后取得了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突破。

滁州学院近三年来科研论文与出版专著数量与2005年比较图

滁州学院2005年以来科研立项对比图
短短几年内,滁州学院实现了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国家星火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项目的突破。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立项数及项目经费数进入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截至2011年,学校纵向项目立项数量101项,是2005年立项数量的9倍。2005-2011年,该校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17项,主持国家审计署研究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3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省体育局研究项目、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市厅级重点项目42项、一般项目232项。

此外,该校还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师生积极申请、申报专利。2008年以来,该校教师发明的专利15人(次)被授权或受理,学生的专利6人次被授权。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近年来,滁州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这得益于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力地推进了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增强意识,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渐提升】
“地方高校要为地方发展服务。”转型发展过程中,滁州学院把服务地方作为办学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滁州学院对自身定位的认识。
2004年升本前夕,省教育厅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市共建滁州学院的合作协议。2005年7月8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滁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召开座谈会,商谈如何加快滁州学院发展。这些奠定了滁州学院与地方协作共进的良好基础。

此后,该校先后与滁州市科技、教育、农业、林业、国土、统计等部门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先后与全椒县、琅琊区、明光市等地方县市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利用自身人才智力和科研能力直接服务地方。2010年,滁州学院还在滁州市科技园区建立了“科技创新园”,搭建平台,促进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11年,该校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创建了14支科技创新团队。

2005年以来,该校与滁州市近百家行业企业围绕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精细化工、水产养殖以及国土资源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8年以来,连续4年组织学生和老师近万人次参加中国农民歌会的演出与服务,组织力量承担完成的《滁州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滁州市‘十二五’人才工作规划》、《滁州市‘十二五’教育人才规划》、《滁州市琅琊区‘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重点专题项目,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005-2012年,该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73项。其中,135项是围绕滁州地方经济、文化等产业展开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占到签约总数的80%。仅2011年,滁州学院就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37项,合作开展横向课题10多项,选调专家、教师到企业帮助工作,挂职锻炼100多人。

滁州学院2005年以来横向科研项目比较图
此外,还多次开展为滁州招商引资重点服务活动,为滁州有关企业争取申报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直接为基层企事业单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滁州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