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滁州学院孙艳辉博士受聘为备案建设的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蜂业产业化科技示范专家大院》项目的“首席专家”。
今年34岁的孙艳辉是该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引进该校。2008年,作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孙艳辉围绕滁菊产业发展,实施国家、省市项目4项,申报发明专利4项。短短几年中,他实现了滁州学院国家自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4年来,他研究支持的滁菊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南谯区和周边县市发展菊花9000亩,促进农业增收2000万元,1.2万农民受益。
升本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滁州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筑人才高地,优化人才结构,释放人才活力,逐步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引擎”。

加大引“智”,构筑人才高地
2004年初,滁州学院教职工总数440人,专任教师378人。其中,仅有教授8人,博士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一起也只有76人,硕士29人。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滁州学院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年度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智”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

为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滁州学院建立了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系(部)人才工作组两级组织领导机制。加强人事人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形势发展需要,研制人才引进、教师培训、兼职聘用管理,优秀人才及团队选拔培养等政策,学校领导带队分赴全国各地招贤纳才。加强人才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注重工作调研,定期召开人事人才工作会议,建立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

该校先后累计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加大人才引进。通过提供住房、安排配偶工作、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经济待遇等措施,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48人,海归12人。
除了孙艳辉外,地信学院的李虎教授、王春博士,化工学院的薛连海教授,文学院的苏立博士等等,来到滁州学院后,很快就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力推求“知”,优化人才结构
学校各项事业整体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梯队。在加快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创造教师求“知”的各种机会和途径,完善各级各类人才梯队建设。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滁州学院先后累计投入经费800多万元用于教师学历提升、转型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博硕工程”,在职培养博士54人、硕士190人。通过短期课程进修、专业培训、委托培养、选派交流等形式,帮助一大批教师实现了专业转型与提高。2009年起调整思路、出台政策,加大双能型教师培养,现累计派出近百位教师挂职锻炼,认定了近200名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师,促进了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经过努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截止2012年9月底,该校教职工总数达825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57人,讲师、实验师261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02人,硕士427人。
一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了学校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支持了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新兴学科与新兴专业建设,支持了学校转型发展。
促进增“值”,释放人才活力
近年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引进和培养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前提下,滁州学院深化人事改革,采取积极的用人政策,全面释放人才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增“值”。
在高层次人才引领下,滁州学院调整学科专业机构,逐步进行转型,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教师对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来,该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获批省级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业4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教学团队3个、精品课程7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3项、市(厅)级项目326项。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4篇。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6人、国家和省级科技特派员7人。

下一步,滁州学院将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以学科、专业、课程、项目等为支撑平台,鼓励教师团队化、集群式发展,大力培育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团队;继续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或国内外访学。设立教师出国培训参访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外参观访问、进修培训、学术交流。
学校也正着力改善教职工的教学、科研、住房、医疗和生活条件,努力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师大成为广大人才踏实工作、专心科研、安居乐业的沃土。
当前的滁州学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愈发浓厚,教书育人、热衷科研、服务社会成为教职员工的自觉追求,越来越多的教职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智慧和才华,引领和支撑学校快速发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上台阶、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