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曾长期设置为颍州、治亳州。这里幅员辽阔,人文蔚盛,独特的颍淮文化与老庄共渊源、内蕴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等主流文化,诞生了姜子牙、管仲、鲍叔牙、养由基、甘茂、甘罗、吕蒙等名人,知颖州的欧阳修、苏轼曾分别盛赞:“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当然,历史上这里也是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地区,小农经济难以自足,旱、涝、虫、疫灾害频频,科技、教育举步维艰。
目前,阜阳市辖四县一市三区,9775平方公里的面积承载着1000多万人口,为安徽第一人口大市,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8个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360多所,在校生167.8万人,一线教师 7万余人。广袤的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市情、巨大的教育总量,注定阜阳教育加快发展是一条不平常的路。
自2005年以来,阜阳紧紧依靠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落实和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历经“穷市办大教育”、“大市办强教育”的突破,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42.5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是“十五”时期的3倍;一批批标准化、高起点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正在建设中的阜阳三中新校区和阜阳职教园区大气磅礴;教师队伍建设连年实现数量正增长、素质大提升;成功地破解发展中地区教育均衡难题、播撒“幸福教育”理念、打造出一批“本土教育家”和“人民满意学校”……阜阳教育,真正实现了“锅底”跃升、弯道超越、后发奋起。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个令阜阳人自豪、知情人称道的四字秘诀,那就是“教育督导”。“如果不是教育督政督学强有力推动,阜阳教育不会有今天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抚今追昔,阜阳市教育局局长胡涛深有感慨,“教育督导,已成为撬动阜阳教育最有力的杠杆!”
督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观念
黄金地段办学校——这对于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阜南来说,确实是个新鲜事。近年来,阜南县城区新建了标准化学校5所、扩建2所,全部位于黄金地段。这些学校用地的商业价值达9亿元,仅就在县城黄金地带新建的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来说,占地70亩,如果按照当年土地市场的挂牌价格,可拍卖近亿元;要是拿来搞房地产开发,可以为县财政增加亿元以上的收入。阜南县政府不仅未获得高额土地收益,还要再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学校建设。这一减一加,对年财政收入仅有3亿多元的阜南县来说,确属难能可贵。

阜南县是安徽省最后一个通过“两基”达标验收的县。该县在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经县委、县政府和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在城区规划出6个“黄金地段”用于中小学校的新建和扩建。
像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例子,在阜阳各地并不鲜见。全市各地红红火火办教育的局面,与教育督导的强力推进密不可分。
阜阳市教育督导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1994年教育督导室伴随着“两基”的实施应运而生,2008年阜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正式建立。
2008年,阜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对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强化县市区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把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督促各地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在具体工作中,阜阳市做到了三点:一是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全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并在动员会上做动员报告;汇报会、反馈会由副市长、副秘书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全程参与。二是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家组,在学习细则、吃透标准后,首先选择一个县进行试评,统一量分标准。每县现场评估结束后,都要召开专家组会议,逐项研讨定分;全市结束后,再来个总的回头看。在此基础上,再召开现场反馈会,既肯定成绩,也指出存在的差距。三是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勤动脑,勤跑腿。在考核期间,他们经常是白天跑单位或学校,查资料,晚上加班加点,核对数据,整理资料,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道程序。
教育督导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为阜阳市(从而也是为安徽省)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发挥了重大监督保障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成就了全市各级领导机构及各职能部门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与合力,并给予了教育部门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已形成了这种态度:“只要教育有需求,就要主动为教育服务。”
督出了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和6.08亿元追补经费
2012年9月新学期开学,阜阳市颍泉区新建的十九中和第二实验小学开始招生。这2所学校项目建设总投资分别达9500万元和3000万元。
其实,颍泉区并不富裕,但他们在教育上舍得花钱。据统计,2011年,颍泉区教育总支出2.9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2.56%;比起2008年教育总支出1.5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2.99%,颍泉区的教育投入又有了逐年大幅提高。

如今,阜阳市教育经费连年实现“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然而,在当初教育督政工作刚起步的时候,情况却令人喟叹。
2005年以前,阜阳教育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窘境,发展力不从心,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不高。全市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运转艰难,校舍无钱维修,设备无力添置。“十五”末,全市仅义务教育阶段欠债就达3亿多元。
基于这种情况,阜阳市首次开展的2005年度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在对县(市、区)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进行全面督导考核的时候,尤将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其所占的分值占考核总分值的一半以上。市委组织部门在督导考核全过程中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并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能让弄虚作假者得高分;二是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县市区积极整改,不能一扣了之;三是发现在经费上玩“空转”、欺骗考核的,实行一票否决。
形势逼人,有关县(市、区)纷纷将欠账补拨到教育专户。但也有个别县(市、区)迫于财政运转困难,有应付过关的侥幸心理,想玩“空转”,补拨到教育专户的经费不允许使用,准备在考核结束后重新“归还”县级财政。
然而,动真格、硬碰硬的督导考核早就设置的程序——“回头看”显现了威力。“补拨资金投向何处,干了哪些事情?”尖锐的问题,加上现场咨询、重翻旧账或打开督导人员复印留存的账底,使得个别县领导“直冒汗”,空转过关的侥幸心理终被放弃。
通过这次督导考核,全市共补充教育经费4457万元。该市的做法、经验,随后在全省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会议上作介绍、推广。
7年来,阜阳市合计追补教育经费6.08亿元。2008年完成11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历史“欠账”得到化解。2012年,全市预算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73460.77万元,及时拨付,正常运转;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活补助费预算资金2952.88万元,按时足额发放,惠及24万多名学子。
督出了优秀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几年前,阜南三塔中学有1000多名学生,但只有56名教师。这几年陆续补充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教师队伍中,目前该校已经有83名教师。
三塔中学的教师队伍演变是整个阜阳教师队伍优化的缩影。
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财力不强,阜阳市从1998年到2005年基本没有新增教师,导致全市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截至2005年底,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缺额15977人。
2006年以来,阜阳市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内容中,并增加权重和分值,加强对各县市区在教师队伍补充、使用、流动、培训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意见》、《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该市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补充提供了政策保证。该市各县、市、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招聘计划,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积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07年首次实现教师队伍数量正增长。2011年全市招聘教师2893人,其中颍上、阜南、临泉三县参加省特岗计划补充教师1494人。
到目前为止,阜阳市共补充13125名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师生比基本吻合。一批批优秀大学毕业生陆续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
在充实完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阜阳市倾力打造“本土教育家”工程。2010年开始进行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名师评选,目前已评出20多位名校长、近百名名师、380多名学科带头人,一批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阜阳名校长风采录》、《阜阳名师风采录》相继出版发行。
督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片天
2009年11月全国表彰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中,安徽省有3个地方榜上有名,其中就有阜阳市辖下的界首市。一个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城市,由于在学校帮扶结对子方面抓得非常实,因此取得了明显效果,救活了一些濒临关闭的学校。界首的经验告诉我们:地区经济不发达,不是不能推进均衡教育的理由。均衡教育的推进与否同领导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在太和县城,所有的小学都用数字命名,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一直到第十小学,它们都隶属于城关中心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延续和延伸这样的命名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如该县由红星小学更名的第六小学、由城东小学更名的第九小学,更名前位置偏僻、基础薄弱,学校规模一步步萎缩。中心学校从第四小学等学校抽调业务副校长到这些薄弱学校当家,再在硬件上有所倾斜,使得这些过去只有几百人的学校如今都突破2000人。
在阜阳的其他县、区,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也都在有序推进。
这些成果,得益于阜阳教育督导考核机制、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将全市教育重点工作细化成考核的指标体系,并层层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使之充分发挥了统筹、协调、杠杆作用。
在教育督导考核网络的覆盖下,阜阳市成功摸索出发展中地区均衡教育“三步走”战略:首先,实行校内教育均衡,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在前两年已经实现。其次,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在同一区域内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帮扶、互融、捆绑、定点支教、委托管理等形式,均衡师资力量,实施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战略,推进以强带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科学地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落实全市薄弱学校建设规划和目标,落实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目标、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一所城镇优质学校帮扶一所或多所农村学校的机制,逐步推进优质教育集团化战略。
均衡教育“阜阳探索”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称其“不失为中部发展中地区教育崛起的一种新模式,为解决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均衡教育难题提供了范例”。
督出了“人民满意学校”和“幸福课堂”
太和县胡总中心学校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走进校园,只见楼房挺立、绿树掩映、花草清馨,幽雅的德育园、读书园、怡心园等坐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该校不久前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复评验收,被正式授予首批阜阳市“人民满意学校”的称号。

同时获得这一称号的,还有颍泉区实验小学、颍东区插花小学。“人民满意学校”,远非仅环境优美这么简单。始于2009年推出的全市教育系统争创“人民满意学校”活动,规定其标准是: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级文明学校、市级绿色花园式学校、市级平安学校、市级标准化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是快乐的,教师在校工作是幸福的,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是放心的,社会对学校是满意的。
这些年来,阜阳市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按照“围绕中心,善抓大事”、“敢于作为,重点突破”的原则,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全局服务。国家、省、市每有一项重大教育活动,市教育局确定的每项教育重点工程,教育督导都会紧紧跟进。“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该市先后启动了“阜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专项督导”、“阜阳市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办学行为随机督导”、“阜阳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等工作。仅2011年度,阜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抓的督导评估活动就有10余项;此外,还指导县、市、区教育督导室对乡镇党政领导、政府职能部门、中心校、民办中小学及中小学办学水平第三轮督导评估,同时组织县市区开展发展性评估试点、农村学区建设试点。
严格细致的教育督导推动了中小学校依法治教、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该市还从2008年开始在阜阳市铁路学校试点打造“幸福课堂”,积极探索在“玩中学”、在“学中做”——“解放学生、回归本真、自主探索;玩、学、做,一个都不能少”,由此着力创建一种幸福的教育观念,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幸福旅程,让教学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现在,“幸福教育”理念在阜阳已经遍地开花,一所所课改名校脱颖而出。阜阳四中的“5+30+10”模式,城郊中学的高效课堂,阜阳三中、实验中学的“同课异构”模式等异彩纷呈;第二批10所入围人民满意学校的名单也已于近日公布。

为保障教育督导工作更有力地开展,阜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被提升至副县级规格,编制数扩充到7名。2012年4月,第二届阜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聘任建立,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任名誉总督学,分管副市长任总督学,并且将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充实到了督导队伍中。这支强大的队伍,将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在阜阳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2009年8月,全国省地教育督导室主任研修班在阜阳市举办。2012年2月,阜阳市教育督导室被国家教育督导团命名为“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通过采访,我们对阜阳教育和教育督导充满感动、充满信心。如果把教育督导比作时风,那么发展中的阜阳教育就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