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坚持以大职教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从淮北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和职教结构布局出发,统一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协调和控制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以保证区域内职教系统得以顺利运行,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职教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
推进“四个统一”,突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
统一发展规划。根据淮北市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合理规划调整全市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结构、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生源总量、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合理调控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和培训规模,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布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
统一招生平台。为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招生信息资源,构建市、县(区)两级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平台,营造良好招生环境,自2006年以来,淮北市每年出资近10万元,统一编印《淮北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指南》,统一制定和实施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办法和年度指导性招生计划,统一编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招生代码、专业代码,免费发放全市初中毕业生,引领全市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自2010年起,已连续三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教育宣传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在全市一百多所初中学校,统一安装了职业教育宣传橱窗,广泛宣传国家职业教育的资助惠民政策和职校生成才典型,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
统一资源配置。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优化全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鼓励职业院校相互开放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开发新的课程标准和精品教材,畅通师资互聘渠道;加快建设全市职业技术教育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统一的学生、师资信息库,统一的教学数据库,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平台,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信息平台与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互连共享。
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规范各级各类全日制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设备配置标准、评估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统一技能鉴定机构审批标准,建立动态职业标准体系。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着力构建技能人才与社会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
创新机制,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
加强领导,强化市级统筹力度。为建立完善“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学校自主”的职业教育工作运行机制,2011年,市委、市政府确立“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成立淮北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市长担任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分管人事、教育、财政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负责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领导、指导和组织协调。成立淮北市职业教育局,作为职业教育委员会办事机构,内设“中职科、高职科、教研室”三个科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把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集中纳入到市职业教育局管理。教育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人社、农业等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对象、争取培训资金、组织技能考核,打破以往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至此,全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以“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市职业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培训机构)”为主的管理体系和以“县区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城市重点职业学校为主阵地,农村成人教育、城市社区职业教育为依托”的工作体系。
统筹财政资源,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一是在安徽省率先建立中职生资助体系。淮北市教育局、淮北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券”和中职贫困生“助学金”实施办法》,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经费中列支100万元设立职业教育助学券和助学金,专项用于资助全市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中职学业,确保贫困弱势家庭的子女顺利接受中职教育。二是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各项资助所需市、县(区)财政配套资全部及时、足额到位。三是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从学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经费,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教育、财政部门定期督查。四是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对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全覆盖”。2011年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技能教育资助工作实施意见》。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凡就读淮北市所属全日制职业院校的淮北籍学生,且没有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者,市政府由发放1000元的技能助学金,连续资助三年,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优化布局,强力推进职教园区建设。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充分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有效破解淮北市职业院校在发展空间上的突出问题,经淮北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教育园区(含职教园区)规划方案,正式启动淮北职教园区建设。职教园区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集约用地、统分结合、专业整合、资源共享、分校建设”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市职教园区位于淮北市东部新城区,占地约2297亩,投资概算为2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学生约8万人。整个园区由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占地573亩)、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占地730亩)、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占地570亩)和商业配套开发区(423亩)组成。
为统筹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淮北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人大副主任任常务副总指挥、分管城建和教育的副市长为副总指挥的淮北市职教园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秘书组、规划设计组、征地拆迁组、环境优化组、资金保障组、施工建设组和基础设施组。根据职教园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工期安排,2012年9月破土动工,2013年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的职教园区将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
整合职教资源,统筹专业建设。以启动职教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改变职业院校各自封闭、专业设置趋同的办学模式。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并以合并后的淮北工业学校为基础,申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积极支持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2”和“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高职立交桥。将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两校专业资源,做大做精高护专业,努力打通高职、中职学习渠道。职教园区建成后将实行专业设置、师资调整、设施配置、教学管理、招生就业、考核考评“六统一”。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统筹专业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围绕淮北市城市转型重点发展的煤电、煤化工、食品工业、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高起点规划专业,建立与其对接的职业教育专业群,重点建设电工电子、食品工艺、煤炭采掘、机械制造、卫生医疗、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服装加工与贸易、艺术及学前教育等等应用型专业,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实施“城市转型”服务提供人才支撑。2012年市教育局专门拨付5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好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
统筹社会资源,营造良好职教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市政府出台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核心内容是公办、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公办和民办两轮齐转、并驾齐驱,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譬如,为解决职教园区的建设资金问题,顺利推进项目实施,淮北市政府搭建了统一的融资平台,由市建投集团作为担保,三所项目院校作为主体进行贷款。当学校的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时,由市财政兜底解决。以老校区土地收储置换为基础,目前三所学校融资方案已完成。与此同时,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兴办职业教育。譬如,淮北煤电技师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办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现已把学院建设成为高质量、高规模、现代化、特色化、充满活力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职业院校。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选手共获得一等奖9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成绩优异。三是优化师资队伍。2009年6月,淮北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开通引进高技能师资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了“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符合职教特色的教师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启动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库建设,将企业中年龄在65岁以下的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傅、老专家纳入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库。自2012年起,实施校企“双挂”行动。具体做法是:每年从职业院校中选派50名教师到市内相关企业挂职见习,从企业选派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挂职任教,时间均为2—3个月。通过“双挂”,选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岗位基本技能,通过考核获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选派的技术人员帮助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指导院校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与企业用工实现零距离对接。要求选派教师需政治素质高,热爱职教事业,未取得“双师型”教师证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45周岁。淮北市教育局和淮北市人才办将提供每人每月2000元的生活及交通补贴,“双挂”期间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双挂”人员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
统筹校企合作,促进中职教育集约化发展。为充分发挥优质职教资源的带动示范作用,2008年12月,淮北市首开市级职教集团先河,组建了以淮北工业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淮北机电职教集团,以淮北二职高(淮北商贸中专学校)为牵头单位的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2009年11月,以濉溪县职教中心为牵头单位的淮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相继成立。三大职教集团的成立,顺应了淮北市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实习就业工作和弹性学分制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市二职高、濉溪县职教中心等一批龙头骨干学校通过和杜集区职教中心、相山区职教中心等薄弱学校联合办学、结对帮扶、辐射带动、农科教“三教”统筹等方式积极开展校际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淮北市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指导思想,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把一批优秀企业生产车间引进校园,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实现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市级政府统筹,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要求,既是推动淮北“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淮北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要求,继续做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凸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走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