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第十中学是蚌埠市禹会区一所普通高中。2011年年底,蚌埠市第九中学副校长杨胜被市、区两级教育局选拔到第十中学任校长。杨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没来之前就知道十中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招生十分困难,学校被旁边几所高中挤压得快撑不下去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十中不但没有在夹缝中窒息,反而在禹会区的名声越来越响,以前流失出去的学生又纷纷回到了十中课堂。在今年的蚌埠市级学科教学比赛上,十中还破天荒地连得了四个一等奖。短短一年时间,十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成了家长放心、同行羡慕的“优质学校”。而蚌埠市另一些曾经的“薄弱学校”,如今在一名名从名校选拔过来的校长、教师的带动下,也渐渐地摆脱了薄弱校的帽子,向着优质校、特色校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举实招,花大力,抓落实,通过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实行区域内教育托管、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等措施,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走出了一条育人为本、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全市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联姻托管,优质校和薄弱校结上了亲家
杨胜能到十中走马上任,缘于蚌埠市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削峰填谷’, 不能以稀释优质教育资源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均衡。”蚌埠市教育局总督学王光辉说。
从2011年初开始,由市教育局牵头,通过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优质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学校,以“鱼渔兼授”的方式助推区域内薄弱学校发展。2011年蚌埠市5个区的9所优质学校对9所薄弱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委托管理,到今年底托管学校将达到16对。

蚌埠九中、蚌埠十中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 “庆六一”联谊活动
在“托管”工作中,优质学校通过设立一系列考核标准和具体措施,通过植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在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教研、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受托方学校内涵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使其办学效益和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托管方学校可经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推荐受托方学校的领导,或派出本校骨干人员担任受托方学校的管理层职务及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受托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要分批轮流到托管方学校跟班学习。优质托管学校按照被托管学校起始年级教师数的30%选派教师交流,双方交流教师数对等,真正实现了“以强带弱”。
今年起,蚌埠市又在“点、线、面”上进一步摸索校际均衡发展模式。点上深化,即试点学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做到真托管、真管用,进而达到共享共管共发展;面上拓宽,即进一步扩大市区学校托管面,条件成熟全部推开;线上延伸,即向县域延伸、向农村延伸、探索农村中心校学区制管理。
一年多的“托管”实践,使得受托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以往这些乏人问津的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托管后,纷纷出现“生源回流”现象。一些学校还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办出了自身特色,一举改变了落后面貌。
支教帮扶,师资均衡带动学校发展均衡
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英语教师陈四安最近比较忙。去年,她被派到蚌埠市东海路第一小学指导交流。原本安排带三年级的英语。可别的年级老师听了她的课后,都纷纷来找她商量说:“能不能到我们年级上几次公开课?”
和陈四安一同前往东海路第一小学帮扶的还有第一实验小学的其他7位老师。她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东海一小,通过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研讨课等方法,指导东海一小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此期间,陈四安还和东海一小教师金家洋结成了互助对子。金家洋的英语口语水平不高,陈四安就一次次纠正他的发音,和他一起朗读课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蚌山区英语朗读比赛上,金家洋喜获三等奖。
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东海一小成功升级为市级特色学校。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原本生源匮乏的东海一小,居然首次出现了家长排队领孩子来报到的现象。“以前每个班的学生都招不满,现在却因为学生一下子来得太多而犯难。”采访中,东海一小校长杨莉略显无奈地向记者诉说着这个“甜蜜的烦恼”。
实施教育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关键。为构筑蚌埠教育人才高地,蚌埠市紧紧围绕“一流教育、一流师资”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师资的均衡带动学校发展均衡。
2000年,蚌埠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市教师定期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至今,共安排2258名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通过骨干教师的跨校带徒弟、跨校兼职任教、上示范课等形式,充分发挥区域范围内市(区)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实现区域内优秀师资的跨校共享和引领带动,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优化配置,逐步缩小校际发展差距。

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支教教师与蚌埠市东海路一小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
为了鼓励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蚌埠市禹会区教育局对远郊农村学校教师进行额外补助,根据地理位置距离城市的远近,每位老师每月有50元到300元不等的补贴。近年来,全区共有23所乡镇中小学的教师享受到艰苦薄弱学校教师专项补贴。对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禹会区教育局也出台办法加以固定,明确每年按5%—10%比例进行城乡教师交流,城里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接受了锻炼,农村教师在城里学校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力促进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通过制度,规范、高效、有序地推动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了区域师资的有机融合和均衡配置。
在统筹用好、用活现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蚌埠市确立了 “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激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招聘新教师注重提升学历层次。近5年,共招聘拥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40人,目前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人员达240多人。同时,下大力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10年,全市开展“评好课”专题培训,参与教师达20490人次;组织3636名高中教师参加省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全市4644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赢在课堂”远程培训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充电”。2011年淮上区组织全区 60名骨干教师赴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取经,五河县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华东师大五河校长高级研修班,参训学员65名。推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公推竞岗”制度,激发教学管理层的自主发展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校管理人才,积极探索干部任用工作新机制,优化了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
布局调整,把好学校建到市民家门口
蚌埠市慕远学校是一所建在开发区的年轻学校,生源多来自附近农村。校园内分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三个级部,每间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室内体育馆、大型体育场、塑胶跑道、网球场等一应俱全。虽说建校时间不长,可省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遍布各个年级。陶艺、羽毛球、击剑、航模、舞蹈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住在附近的村民们都喜不自禁地感慨:“教育均衡让农村娃娃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了!”
为增强区级优质教育资源,使各区教育发展更加均衡,2008年,蚌埠市教育局将19所局属中小学下划到所在行政区。同时,各行政区积极筹划,增加投入,下大力气扩充辖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淮上区计划投资12亿元,用地3000亩,建设含综合性高职院校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各1所,中职学校6所的大型职教园区。预计在校生约5万人,年培训达5万人次规模。职教园区建成后将成为皖北职业教育的集聚地、蚌埠现代教育的示范区。 蚌山区投资约3.5亿元,占地350亩,建设蚌埠二中新校区。这是建国以来蚌埠市最大的基础教育投资项目。2013年秋季新校将开始招生,在校生规模将达6000人。届时整个城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布局将更加合理。
禹会区面对农村学校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因地制宜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2009年7月将七中、三十五中和全区中学教师进行资源优化组合;2010年暑假期间先后对张公山中学、涂山中学、宗洼小学、草寺小学进行撤并整合,教师分流。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资源浪费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得到有效改善。
结合蚌埠全市大建设和旧城改造,禹会区还计划撤并城乡小学各一所,新建幼儿园1-2所。同时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朝阳区域、张公山区域和秦集区域优质教育圈;经济开发区新建新城区实验学校、蚌山幼儿园紫金名流分园等一批优质学校。
蚌埠的实践证明,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一刀切”。只要坚持创新理念,敢于啃硬骨头,找准路子,方法科学,统筹有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薄弱学校甩掉落后的帽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进而根本改变本地区的教育格局,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