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试点过程中,为了打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我省坚持抓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一是突破教育拨款体制,为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打开空间。2011年10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同时对高校拨款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以生均定额拨款为主,辅之以竞争性专项”的拨款方式,为高校突破体制樊笼,落实办学自主权打开了实现空间。去年我厅会同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2011年为8000元,2012年上升为12000元。
二是突破投入保障机制,教育投入得到大幅度增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提出,确保到2012年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中部省份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财政教育投入法定增长,在年初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预算执行超收收入部分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从2011年1月1日起,我省将地方教育附加的计征比例由原来的1%提高到了2%;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中除相关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2011年全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868.3亿元,预算内教育拨款达到617.9亿元,分别增长37.5%和41.7%。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2%,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突破4%,达到4.27%。
三是突破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加速普及进程。要迅速建立广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必须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发展。我们在面上推进全省办学体制改革的同时,选择合肥为试点,在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上进行重点突破。
第一种形式是坚持“公办园为骨干”。城市小区幼儿园建设由区政府统筹,新建幼儿园由市国土部门按划拨方式供地,各区政府为建设主体,市区两级财政按8:2分担建设资金,建成验收合格后移交区教育部门,列入国有资产管理。
第二种形式是“财政补贴民办园建设”。2011年,市区两级财政用于建设公办园和扶持民办园,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去年公民办合计新建幼儿园133所,为此前三年的总和。
第三种形式是“财政补贴普惠园”。市统一建立普惠性幼儿园标准,设置政府最高指导价,以降低幼儿园收费标准。在解决“入园难”的同时解决“入园贵”问题。
四是突破农村义务教育中心校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地区中心校范围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了避免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向中心校本部过度集中,我省积极探索学区管理制度,在广泛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学区管理。学区内学校的师资、经费、教育教学等重大事项,由学区内的学校共同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五是突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整合资源,增强综合实力。我省选择淮北等市开展“大职教”市级统筹试点。支持淮北市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财经、教育和人事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设立市职业教育局为职业教育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统筹实施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六是突破高职招生录取体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今年,我们选择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24所优质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对象范围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应届中职毕业生外,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农民工、复转军人、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均可参加自主招生。同时对考试方式也做了相应改革,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淡化知识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七是突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改革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建立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预警机制和专业退出机制;实施了校企联合“千人研究生培养计划”,部门牵头推动校企共建了一批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企业在高校建立了一批“嵌入式”研发基地;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组建了20多个产学研用合作联盟,协同科技创新;遴选了3所高校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改革试点,5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15所高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启动了58项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中小学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技师等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正在制定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队伍建设和质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