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是国家赋予我省先行先试的一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我省是该项目全国七个试点单位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试点省份。
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能力,强化突破关键环节的改革能力,强化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得到国家教育体改办和国家教育咨询委的高度评价。本期着重介绍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做法。
在改革试点中,我们着重强调省级政府对全省各市县、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对各种资源的统筹配置,促进全省南北、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加快地方教育立法,以法制建设加强省级统筹。
《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订)》颁布施行。2011年起,我省加快了教育地方立法进程,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订)》并颁布施行,完善了一系列法定标准和制度设计。如关于均衡发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又如为了确保义务教育投入,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不低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五倍”。
《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立法启动。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了《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草案)》起草工作,以期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科学保教、安全保障、投入保障以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等,作出比较完备的法律规定,解决“入园贵、入园难”问题。目前“草案”已报送省人大和省政府,并列入了省人大常委会2012年立法计划。
加快编制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等基本标准,以标准建设推进省级政府统筹。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建设标准。2010年,我省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制定了标准化建设五年规划和省级验收办法,分年度、分县区确定建设任务。现已下达2010—2012年三年的工程建设资金26.11亿元。2011年,省政府将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了“十二五”民生工程。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师资编制标准。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省批准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教师配备,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了学校编制管理。意见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
建立全省统一的教师校长管理体制。《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还明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具体负责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统一聘用和调配,新聘任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新任中小学教师实行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教师职业退出机制。同时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通过省级政府统筹,大幅提高教育民生工程投入。
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小学校安工程、高校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四个项目进入省级民生工程,共投入130亿元(占当年省级民生工程总投入的三分之一)。
2012年新增“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合计在建5项)。“十二五”期间还将有“农村儿童安全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三个项目陆续进入民生工程规划。
通过省级政府统筹,支持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加快发展。
加强规划指导,增强皖北地区教育发展能力;利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调控手段,扩大皖北地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优化其布局结构。
加强项目支持,改善皖北地区学校办学条件。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省级以上专项资金投入57.7亿元,占全省资金安排的54%。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皖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包括特岗教师计划向皖北倾斜,组织面向皖北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选派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到皖北三市七县开展巡回讲学和支教工作。
加强政策牵引,帮助提高皖北地区劳动力素质。目前省政府正在审定《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职教园区建设的意见》,拟在用地指标单列、资金投入、规费减免等方面出台政策,推进皖北各市建设职教园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创新办学模式。制定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推进皖北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力求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进一步提高皖北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产学对接,积极促进皖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省经信委连续举办五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引导和支持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皖北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
加强对口支援,提升皖北高校和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设立支持皖北地区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组织优质高校和重点中职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培训、招生就业等方面与皖北学校全面对接。
与此同时,参照支持皖北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省政府对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积极推进。
通过省级政府统筹,加强“短板”建设,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对于我省相对薄弱的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省政府统筹协调,重点安排,加大改革发展力度。
关于学前教育。省政府制定了《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省及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并按年度、分市、县细化分解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学前教育4大类7个重点项目,制定了学前教育资源扩大五年规划。制定学前教育奖补政策和实施意见,主要有:扶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奖补办法,扶持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办园奖补办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奖补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办法。建立和完善管理考核工作机制,对学前教育考核做到“三纳入”,即:纳入到对市、县(区)政府目标考核,纳入到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教育工作考核,纳入到对市教育局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组织实施学前教育相关项目工程,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仅2011年下半年,完成新建公办园303所、完成改扩建公办园220所。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省政府选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实验区进行重点建设,逐步辐射全省。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实施两大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四项改革(办学模式、教育教学、职业培训、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制定了《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推动实施十大工程27个大项、117个小项的改革创新试点和69个专业改革试点。组建数控、汽车、能源、经济技术等职教集团。
关于终身教育。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创建工作,指导池州市成立社区教育学院。积极构建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网络。依托省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其他高等教育资源,启动了开放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