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丘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芜湖成为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作为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芜湖教育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一起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数个“芜湖模式”,引起世人瞩目 。

——成功实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费、寒暑假作业费和中考考试费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
滚滚长江砥砺出芜湖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与气质,凭着这种精神与气质,芜湖的教育事业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正在让芜湖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教育民生,成了芜湖人的幸福话题。
破冰:芜湖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让芜湖人民满意,必须破解瓶颈问题。解决择校热,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让每个芜湖孩子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2010年4月2日,《 人民日报 》以《芜湖“无择校”的四年间》为题对芜湖的均衡教育作了全面报道。
“没有计划外学生、违规招生、超额班级……在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区属30所中小学不仅完全实现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择校的形式均衡,而且在扬长补短、资源共享的实践中,造就了高位均衡的崭新模式。” 2010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以《安徽芜湖成功实践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为题刊发报道。
事情要从2006年说起。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在芜湖,每年一到招生报名的时候,那些名校的校长们就要“东躲西藏”了,电话不敢接,办公室的门不敢开,领导、亲朋好友的条子每个校长手里都有一大把。择校热,成了摆在芜湖人面前的一道难题。2006年4月,芜湖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下决心解决社会关注的“择校风”问题,出台了《芜湖市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规定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律按居住地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招收借读生。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向全市表态: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市直各部门大力支持,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
2006年以来,芜湖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同城不得“借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校办学规模和当年生源分布状况,负责为每一名小学和初中新生提供一个就近的公办学校学位。每年新学年开学前,各校与其教育主管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当年的学校服务区域和片内学生数,接受社会监督。高中阶段“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经过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同城借读和高中择校问题,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9年中考之后,一篇帖子在芜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这篇题为“均衡教育,挽救了多少学校和老师”的帖子里,网友称在普通初中上学的孩子,没有“做题做到自然睡,背课背到头发昏”,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由于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入学,严禁招收借读生,市区各校生源相对均衡,学生综合素质差异不大,许多相对薄弱学校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枝独秀的现象不再存在,百舸争流的局面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2009年,均衡教育改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参加高考,当年录取率达到72.11%,高于历年的录取率。八中、十四中、十九中、二十四中、二十八中等一批昔日人们眼中的“薄弱学校”,也以突出的中考成绩吸引着大众注视的目光,不断改变着曾经“被薄弱”的形象。作为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八中,2006年秋季就近入学的学生有130人,接收农民工子女110人。2009年中考落定,八中放出一颗“大卫星”,130名就近入学的学生有67位学生被省示范高中录取,63位学生被普通高中录取。110位农民工子女都完成了规定学业,有的还考上了示范高中。
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个芜湖学生、包括外来务工子弟学习无忧。芜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的外来务工子弟群体也在近年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2011年统计的数字为例。镜湖区当年小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市区户口,归类于外来务工者子弟。这几年来,镜湖区每年小学招生,本市户口的新生在逐年减少,外来务工者子弟在新生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都达到三分之一,而且还呈上升的趋势。弋江区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者子弟所占的比例,也接近三分之一。记者采访时,好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外来务工者子弟”这个专用“名词”都已经很陌生了,因为平时已经很少有人专门提到这个名词。在校园里,这些孩子与本市孩子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很难分别。本市的孩子与这些外来务工者子弟早已融合。校长们说,不仅孩子们早已融合,家长们也已经融合。前些年,本地的家长一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外来务工者子弟比较多的班级,就有意见,这几年,这种情况已基本没有了。从创办专门接收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初中“创业班”,到一些学校零星接收,到专门指定外来务工者子弟定点接收学校,再到外来务工者子弟基本实行就近划片入学,芜湖市教育公平的阳光,已经遍撒每个角落。
统筹: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芜湖教育的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芜湖教育能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就在于具有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变革意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和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对老百姓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芜湖的每一项教育民生工程,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着力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2008年起,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芜湖市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市级民生工程,由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实施。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中职国家助学金、中职免学费、普通高中助学金、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券、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残疾学生免学费工作制度,数百名残疾学生免费入学。此外,芜湖市还建立了“赵薇奖助学金”、“海螺川崎爱心奖助学金”、“侨鸿国际爱心助学金”等各类社会奖学助学基金,加上各高中阶段学校不低于事业收入3-5%的校内资助,芜湖市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基本做到了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各项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入学、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在义务教育阶段,芜湖市上调了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从750元提高到1000元,初中从1000元提高到1250元。发放了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24.7万元,资助义务教育学校贫困寄宿生3656人。在学前教育阶段,今年9月将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券”制度,资助标准为每生1400元/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入园儿童予以资助。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部门已发放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527.5万元,受助学生7042人;发放中职学校免学费资金241.1万元,受助学生2160人;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092.7万元,受助学生14673人。各高中阶段学校发放中职学校校内资助资金77.1万元,受益学生4979人;发放普通高中校内资助资金485.5万元,受益学生8446人。在高等教育阶段,今年芜湖市首次实施了高校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计划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894人,资金金额达55.8万,以帮助困难应届高中毕业生顺利升入高校。8月底前此笔补助资金已发放到学生手中。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随着广大市民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入园难、入园贵成了芜湖市民热议的话题。芜湖市2011年首次将“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列入民生工程范畴,这意味着芜湖市教育类民生工程的关注视角从大、中、小学延伸至学前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全序列。“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芜湖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的正式出台和有力推进,使芜湖市成千上万的幼儿逐渐告别“入园难”、“入园贵”的窘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用“三步走”完成芜湖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13年,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巩固提升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推动公办民办合作办学。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监管,整体提升保教质量,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等举措都得到大力实施。
留守儿童之家系统化、网络化、全覆盖、全关爱 2010年,芜湖市把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到2012年,全市已累计投入各项资金401、2万元,建设348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面完成2010-2012年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新建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依托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确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点,每个留守儿童之家配置电视机、电话或电脑等。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功能、统一制度、统一考评。为了建设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芜湖市建立起各级政府、各部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制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和考核标准,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和办法,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纳入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

在弋江区塔影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整齐摆放着书橱、桌椅、报夹等,还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脑,新建成的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成了留守孩子课余的好去处。暑期,学校还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系列“三结合”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有了留守儿童之家,我们的生活色彩更丰富了。”留守儿童都有这样的感受。假期,孩子们除了完成暑期作业外,还可以在儿童之家学剪纸、练书法,和小伙伴们聊天,生活既充实又快乐。有“爱”的地方就是“家”,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得到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还有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农村小学优化布局改造两项民生工程。校安工程2009年全面排查鉴定;2011年投入资金14452万元,加固改造校舍面积216496平方米。目前,校安工程已近完美收官,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最大保障。2012年,芜湖市着力加大农村小学优化布局,农村教学点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市目前共有教学点174个,计划五年内撤并50个,并用两年时间改造保留的124个教学点。这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创新:民生第一位就是教育第一位。2012年芜湖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为教育花钱,为孩子花钱,芜湖人不心疼。
大思路、大战略,需要大手笔、大魄力。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年间,芜湖的创新实践可圈可点。
2012年春季开学,芜湖市的学生家长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学校公示栏里新学期开学各项收费标准都是“0”。“孩子开学一分钱都不用交!”一时间,上学不收费成了芜湖大街小巷热议的又一个幸福话题。以前上学免交学杂费,但课本费还是要交的,好多人感慨:芜湖市免费的义务教育,来得真快!
芜湖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机制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不全面,城乡学校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不同步等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月29日,市政府批转了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制定的《芜湖市2011—2013年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了城乡学校同步实施“四免一补”的新政策。从将民办学校纳入保障范畴,到鼓励乡镇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从“两免一补”到现在的“四免一补”,芜湖在实施这一民生工程中坚持创新,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四免一补”的主要内容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杂费(即一免,从2007年实施至今);二是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同步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即二免,其中农村学生“免费教科书”政策从2007年实施至今);三是从2011秋季学期起,免除中小学作业本费,2012年秋季学期起,免费向学生提供一套与中小学教科书配套的印制作业及寒暑假作业(即三免,印制作业和寒暑假作业简称练习册);四是从2013年起,免除初中学生的毕业会考和中考考试费,即免除中考报名费、中考考务费、体育加试费、理化生考务费(即四免);五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即一补,从2007年实施至今)。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有多少?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如果收费,学费和教科书费至少要6000元。6000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能算是小数目;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更是很大的负担。为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芜湖市严格按“人随学籍走”政策,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进城务工子女平等享受这项实惠。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府的投入又有多少?据统计,每年芜湖市各级财政投入的保障经费逾3亿元。为保障此项民生工程政策顺利实施,市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各项收入,优先保障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所需资金,逐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各级教育、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与此同时,市政府还设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奖补市、县(区)及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发展。
为教育花钱,为孩子花钱,芜湖人是大手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跨越。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负担明显减轻,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明显下降。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清、保障范围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切实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有序运转。此项改革的实施,赢得了社会称赞,获得了学校支持,受到了群众拥护,做到了农民受益。
在芜湖教育局的会议室里,“办人民满意的芜湖教育” 贴在非常醒目的位置。芜湖市教育局局长王红月有个习惯,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时间到网上论坛里看看芜湖市民的帖子。她说:办人民满意的芜湖教育,就要知道芜湖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怕什么,骂什么。教育是民生之基。芜湖教育民生工程,已经成为芜湖人的幸福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