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宣州区养贤乡新河小学59名圩区的孩子心情格外激动,这天上午,2艘专门为他们量身建造的接送上下学的运输船下水试航了。下午4时多,像往常一样,59名孩子来到阶梯教室,2位值班老师一一为孩子们发放救生衣。孩子们穿戴完毕,排着整齐的队伍,叽叽喳渣地向渡口走去。看到在水面上静静迎候的黄色接送船,孩子们个个一脸灿烂。2位陪送的老师,目送船只安全驶出。
这是水阳江畔一道动人的风景,也是宣城市学生安全工作的一个缩影。
宣城,位于安徽东南部,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域内襟山带水,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历史悠久的宣城,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和教育历来不分家,它们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在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教自然也是它的优良传统,并且一直沿袭至今。这些年,宣城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之本,坚持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全市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领域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成绩显著,亮点频现。
学生安全工作正是其亮点之一。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高开华曾率领省政府学生安全第五督察组成员到宣城市检查,他对宣城市学生安全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宣城市是全省学生安全工作的示范区。”
守土有责:学生安全是教育的生命线
教育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是基础。学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它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必需。

宣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并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市长挂帅担任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主任,3位副主任分别是市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兼公安局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2012年,到目前市政府已先后4次召开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在今年2月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分管副市长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所学校都必须牢固树立“人命关天,安全第一”、“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加强领导,从有效预防着手,深入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领导、教育局长和各校校长都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工作都负有首要责任,要亲自抓、总负责。会上,市政府分管领导还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签订了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
今年4月9日,宣城市首次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宣城市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办法》,并印发各县(市、区)。其内容涵盖了安全教育、日常管理、事故处理、责任追究等防溺水工作的方方面面。市教体局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说:“防溺水工作各地都很重视,但是,像我们宣城市这样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提出要求的,不仅在我市的历史上是首次,在全省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守土有责。宣城各市、县、区党委、政府都深切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对于此项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方法措施上内紧外松。必须尽力而为,不能量力而行;必须严防死守,不能防不胜防。”宣州区区委主要负责人说。6月,在绩溪全县学生安全工作现场会上,分管副县长强调:“学生安全无小事,做好此项工作责任重大。面对纷繁复杂的校内外安全形势,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在涉及学生安全的各项重点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点以及关键人来强力推进;在对待工作难点时,要做到运用奖惩机制,在实践中去创新求突破。”
在宣城市教体局法规与安全卫生科,我们看到书柜里一个个摆放整齐的文件夹。一谈起学校安全工作,市局的同志如数家珍,向我们一一展示:市局同各县、市、区教体局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宣城市学校安全工作制度选编》,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蓝皮书”;定期编写并及时印发学校安全工作《简报》,供各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仅9月20日—24日举办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培训班,就有10项内容、510人参加……宣城市对此项工作重视之高度,已跃然纸上。“学生安全是教育的生命线!从事这项工作,我现在不是个人在努力,也不仅是作为教育部门的人员在负责,而是代表政府在尽职!”这位同志的话里充满郑重和自豪。
守土有方: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
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是学生安全工作的前提,强化责任、健全制度是保证,那么,狠抓落实、精细管理则是根本。宣城市各级各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信息,形成联防联动机制;对涉及学生安全的各项工作,均制定具体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部署学校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宣城市学生安全工作成效显著,与其多措并举、工作细致、思路开阔、常抓常新是密不可分的。
校车篇
一提及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去年甘肃庆阳正宁县“11.16”事故,惨痛的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这起校车重大事故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于校车安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撤并学校,中小学服务半径扩大,与以前相比,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2010年8月以来,宣城市委、市政府把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积极探索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校车安全运管模式,认识早,行动快,而且,不断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所以,阶段性成效比较显著。”市教体局的一位同志向我们介绍。

在宣城39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在校学生和幼儿就有6.7万余名,大都居住分散、路途较远。在2010年前,当地农村学生主要乘坐私人的中小型客车,车辆普遍为当地农民购置并驾驶,车主受学生家长雇请长期接送学生,车辆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明显。2010年11月,宣城市政府统一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地区学生上学期间乘车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属地化实施”的校车运营管理机制。
在地方经济实力不足、政府一时无法提供正规校车的情况下,宣城市因地制宜推出了“严格准入、六定一补”的有效举措,它被誉为“宣城模式”。
据市交警支队介绍,宣城市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农村中小学的2052部接送学生的车辆全部是在“准入”前提下获得承担接送农村中小学生的资格。这一政策就从源头上控制住“三无”车进入接送学生车辆行列。经教育、公安、交通部门联合进行资质审查的车辆,全部登记造册,“定车辆、定路线、定人数、定接送时间、定接送地点、定价格”,并统一颁发“接送学生车辆标识”。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按照“六定”的原则,与接送学生车辆车主签订协议。由此,校车管理从一种无序的状态走向了有序。
车主卢家胜负责从宣州区养贤乡的横山和长塘两个村接送36名在新河小学就读的学生,每天早晚各两趟。他说,他的那辆核定12座的“金杯”面包车被确定为接送学生车辆前,要经过交警和运管部门3次严格的审验;他本人作为司机既要接受体格检查,还必须符合“在3年内未发生负主要责任的重大行车事故,无其他违法记录”等条件。
“一补”是全市下辖的各县、市、区级财政全面落实农村校车专项财政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办事处)按1:1比例进行配套。以宣州区为例,该区已核定625台社会车辆接送1.7万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区财政下拨140万元,乡镇(办事处)配套140万元,全部补贴给每位车主。据初步测算,这样的标准,车主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大致可以分摊到每生每天1元钱。这项全省首创的政策既能鼓励合法社会车辆加入到农村校车行列,又能通过相关配套奖惩政策抑制严重超载等违规现象发生。在郎溪县,每年由县、乡财政拿出200万元设立“接送学生车辆专项基金”,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接送车辆发放运费补贴,补助资金在每车1200-2000元之间。
在此基础上,宣城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宣城二中每晚下自习前,校门口大量的人流、车流汇聚一起,往往引起交通阻塞。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保障学生们的出行安全,学校积极与市公交公司、市交警支队联系,实现了学校学生夜班公交专线和公交车进校园。每辆车都有一名值班老师跟车,护送学生回家。“我家住得远,不放心小孩下自习后一个人回家,每天都要来接,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接送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我只需要在家门口的站台接孩子就行了,真是要感谢学校感谢社会啊。”一位家长说。
防溺水篇
5月28日下午,郎溪县十字茶场中学,1000余名师生齐聚校篮球场。校领导发表动员讲话。全校师生在“珍爱生命,远离溺水”宣传横幅上诚信签名,共表决心。
据调查,全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中小学生已超过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人数的60%,无疑,它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
宣城市是一个以平原圩区和丘陵岗地为主的地区,水域沟渠纵横交错,大小塘坝星罗棋布。因此,防溺水工作成为学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破解防溺水难题,宣城市教体局自2011年开始调研,从郎溪县涛城镇、新发镇入手,采取部门联动、长效联防、责任追究的方法,有效地推进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今年4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宣城市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办法》。

无论到哪所中小学,一提起防溺水工作,没有谁不熟悉“六个一”活动。一次班会,一期班级黑板报,一场专题报告,一场安全教育警示教育片收看,一项竞赛活动,一次学生家长会、一封致学生家长的信或一次家访等防溺水宣传工作,在各个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开篇提及的水阳江畔的养贤乡新河小学,据校领导介绍,该校59名学生每天乘船上下学,防溺水工作尤为重要。按照路线,分为6个路队,每个路队有1名路队长和2名副路队长,路队长由高年级的孩子担任,学校定期召开路队长会议。家住幸福村的田艳今年六年级,也是一名路队长,问其乘船须知注意事项时,她脱口而出:“监督其他同学不要打闹,靠岸时不要将手、头伸到窗外……”还有个学生马上补充道,“老师要求我们上船以后,首先将书包放下,不准背在身上。”而在宣城市第七小学,孩子们还唱起了“防溺水,有高招,大人陪伴最是好;私自游,很危险,不去深水很重要……”的儿歌,这首《防溺水安全儿歌》由该校老师集体创作。
6月23日下午,郎溪县凌笪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来到学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防溺水”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看了有关溺水事件的影像资料,切身感受到了防溺水的重要性。合肥市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为他们详细演示了发生溺水事件后的急救措施,并且指导他们练习常用的急救技巧。
7月,郎溪县涛城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并作家访的详细记录,构建家校共育的桥梁。“亲爱的家长朋友,安全无小事,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您的孩子在夏季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共同呵护您的孩子健康成长。”涛城中学在《防溺水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如是说。
在此基础上,宣城市防溺水工作注重细化长效机制,构筑覆盖全社会的防护网络。建立联防联动机制,明确学校、安监站、派出所、水利站、运管站、各行政村等单位和部门的“防溺水”职责。建立预警排查机制,各乡镇统一组织村委会对重点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填报《重点水域监管情况明细表》,并设立安全警示标识牌。我们看到,警示牌上不仅有“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语,还有水域编号、名称、面积、平均水深、联系人及电话等详细内容。工作之精细,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还建立应急巡防机制;活化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深化风险机制,消除监管盲点;落实各相关部门的关爱责任,由民政部门、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关爱工作。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市未发生一起学生因游泳而溺水死亡的事故。”市教体局的同志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
安全教育篇
上午9时50分,激厉的警报声骤然响起。
“大家不要慌,快避险!”警报声中,各班班主任立刻组织同学们在教室内紧急避险:课桌下、承重墙墙角成了灾害来临时的“安全岛”,同学们有的蜷曲身体,一手抱住头,一手牢牢地抓住桌腿;有的双手护头,就近躲在教室墙角。
30秒后,“现在空袭暂停,立即疏散!”教学楼各楼层安全疏导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叮嘱学生:“不要慌,注意脚下,防止滑倒!”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排成两路纵队,按照疏散次序和路线,双手护头弯腰迅速疏散至指定地点。各班主任立即清点人数,上报信息组。历时2分10秒,全体师生安全撤离至校园广场和篮球场。

这是宣州区杨柳镇高桥小学一场“9.18”防空防灾应急疏散的演练。“纵使十年无灾,不可一日不防”,是该校安全教育的宗旨。
在宣城12中,安全教育活动一月一主题:2月住校生活安全生活常识,3月消防安全教育,5月防溺水与自然灾害,6月离校安全,等等;他们举办的“人防(应急)夏令营”也颇受各界好评。在采访中,有一项内容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那就是他们的“健康专栏”。针对季节的更替,关于健康教育的主题也随之变化:金秋时节,《又到水痘流行时》,《莫让结核病侵蚀校园》;早春二月,《流感来袭 hold住!》;夏季来临,《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早宣传》;冬天来了,《防寒保暖正当时》……在该校,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安全高于天,根于地”,他们要将“高于天”的安全工作“扎根于地”。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各个县、市、区,“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注意食品安全”等专题活动相继走进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蔚然成风。
在今年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讲安全是人生必备的最基本素养”,他希望广大中小学生要不断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
宣城各校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安全教育活动,正在让这个“转变”成为现实。
守土有爱:那份心那份情来自四面八方
学生安全工作,非一朝一夕。明确了责任,摸索了方法,那么,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付出、坚守与执着,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无论是“车不到老师不离开”,还是“老师目送船只驶出”,在他们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浓浓的“爱”字。
宣城市第七小学,位于市区巷口桥,对于这所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放学交通安全尤为凸显。校门口就是一条交通要道,路面窄,车速快,曾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但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这里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学校没有专职门卫,兼职门卫包括校长在内轮流值班。学校实行“路队制”,放学时按3条路线,一条线是送到校门口,交到家长手中;有一些孩子乘坐公交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步行回家,这两条线的学生排队出门,老师护送到离校100米处的站台,再分流。为了防止孩子们在站台打打闹闹,车不来,护送老师不会离开;乘车的孩子不送到车上,老师不会放心。“有几次,疾驰的车辆和我校的老师擦肩而过。”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如此,但老师们无怨无悔。
养贤乡新河小学,每天下午,老师都监督每位孩子穿好救生衣,排队送到船上,与船主点人数,确认后再出发,不厌其烦。留守儿童王秀,父母都在苏北一带跑运输,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听说每天都是老师亲自送我们上船,他们就放心多了。”
宣城市12中,在校学生接近4000人,其中寄宿生就有2500多,每周五下午学生集体离校,学校都有周密安排的“安全疏散值班表”,表中内容详尽,注重细节,“入校接学生车辆,入校后不得鸣笛,按指定地点停放”; “所有的车辆都从南大门离校,一一检查是否超载,并拍照记录”;“骑车出门的学生,统一从西大们离校,必须推行出门”,等等,等等,令我们赞叹不已。
“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宣城市,各部门、各单位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关爱和帮扶。
近年来,一到暑期,各中小学、幼儿园就会提供在校学生“留守儿童”花名册,交由村委会安排关工小组负责同志联络“五老”人员(即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结对;各乡镇共青团、妇联牵头,在暑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送安全下乡”、“送文化下乡”、防溺水巡回教育宣传车、夏令营、“农家书屋”读书征文比赛等形式,确保孩子们度过平安、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这是市海事局捐赠给我们的专用救生衣。”在阶梯教室,新河小学负责人指着孩子们的救生衣告诉我们。为加强学生渡运安全监管,市海事部门做到了高风险渡口重点巡查、较大风险渡口定期巡查、一般风险渡口日常巡查,对辖区渡口渡船开展拉网式专项检查,彻底排除隐患,确保船舶和船员处于适航和适任状态;他们还走进校园,向孩子们演示遇到紧急状况如何自救,演示救生衣的各项功能。
6月5日,绩溪县气象台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瀛洲镇龙川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气象知识课,将科普知识与安全教育有效对接。经过他们的讲解,孩子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懂得了如何防雷击、躲避山洪、预防暑季中暑等知识。
电视台,在暑期黄金时段,连续播出2个月的滚动字幕,提醒关注孩子防溺水安全;气象部门,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将学生安全提醒短信一并发送;防溺水应急小分队或巡视联防队,成员包括乡镇工作人员、村干部、村医、重点水域监管人、退伍军人等;对学生安全隐患实行有奖举报或有奖劝阻,他们可能是居民、路人、摊主……
显然,全民防控,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平安校园”的氛围已全面营造;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学生安全防护网络,在这里已坚实地构筑。
在养贤乡新河小学,家住幸福村的学生田艳告诉我们:“新建的‘校船’很宽敞、很舒适,速度也快,我们坐在里面感觉很自豪、很幸福!”是的,宣城市边前进、边摸索,边实践,努力构筑学生安全的绿色长城,正是为了全市39万中小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