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斑竹园镇位于鄂皖两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2011年春节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后惊喜地发现,镇中心小学那幢使用了十几年的老教学楼不见了,代之的是一栋崭新漂亮的4层新楼。眼见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城里的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一位本打算新学期就把孩子转到县城读书的家长立马改变了主意,孩子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2012年暑假,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村民高伟几乎没歇着,作为一名在校初中生的妈妈,她被孩子所在的枣树初中聘请为教学楼加固工程的义务质量监督员,隔三差五就要到施工现场看看,1个月下来,她对工程质量彻底放心了,逢人便说:“教室四周都是用钢板重新加固的,外墙还箍了手指粗的钢筋,搞得比农村盖新楼还坚固,孩子在里面念书,我们做家长的放一万个心!”

2010年改建加固后的古碑希望小学
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拆除重建、消灭危房……始于2009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皖西大地的教育版图描绘了最新最美的巨幅画卷,一项堪称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排查、大布局、大建设,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圆满落幕。据初步统计,3年来,六安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12.5亿元,加固、重建2669栋中小学单体建筑物,建筑面积达216.6万平方米,胜利完成校安工程全部规划项目,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复杂的地质地形地貌,使这片土地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安全始终是一把高悬头顶的隐患之剑
提到“安全”两个字, 六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体会至为深切。六安地处安徽西部,位于大别山北麓,辖5县4区,面积17976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人口709.6万,居全省第二。复杂的地质地形地貌,使这片土地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全市都属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安徽有史以来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就设在该市的霍山县,许多地区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为一体,许多学校校舍依山傍水而建,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洪水、台风、雷击、火灾等自然灾害。加之原有校舍抗震设防标准本来就低,一些校舍如今已成危房,一旦遇到刮风下雨这样的恶劣天气,校舍安全和师生平安问题,就成为一把高悬在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头顶上的隐患之剑。

校安工程皋陶学校图书馆
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的伟大工程。六安市委、市政府迅速响应,果断决策,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教育、地震、监察、财政、国土、安监、发改、公安消防、审计、建设、水利、气象等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同时成立了市校安工程技术指导委员会和排查鉴定评估验收小组,负责全市校安工程的督查、检查、评估和验收工作。各县(区)也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设在教育部门的校安工程办公室配备了精干人员,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六安市瞄准校舍安全大目标,建立起严密的防控网络体系,将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校,校不漏栋”的原则,定期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厕所、围墙等建筑物和各类设备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完整动态的校舍安全档案,实行跟踪监管。从2009年起,对全市中小学13942栋单体建筑物、612.2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的原则,制定了全市校安工程三年规划、年度规划和每一栋单体建筑物的加固改造方案。
霍山县针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学校布局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相关单位对校舍作综合防灾鉴定,确定灾害种类,明确各自职责。县国土局制定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的预测监控方案和应对措施,县气象局制定全年风级、降雨量的预测计划,县水务局制定防洪、防涝、保堤的实施方案,县消防大队制定防火、灭火应对方案,县地震局制定地震灾害的预测方案和应急措施,县教育局制定全县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遇险不慌。
史上规模最宏大的校舍改造工程,在皖西大地次第铺开。望着修葺一新的教学楼,孩子们笑了,家长们放心了
六安市金安区八里滩小学原有400多名学生,由于两栋教学楼破旧,基础设施不全,学校环境差,周边群众纷纷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借读,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只剩下不到一半学生。2009年学校实施了校安工程,对一栋上世纪80年代兴建的无图纸、无监理、无质监的教学楼进行了重建,对另一栋90年代兴建的教学楼进行了加固。区教育局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完善了教学配套设施,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二年,就有100多名学生从外地转了回来。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校舍安全了,家长放心了,学生回来了,老师教学也踏实了。

建成使用中的逸夫楼校安工程
金寨县南溪中学教学楼,建成于1996年,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009年10月,县校安办委托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对该楼进行了抗震鉴定,发现其抗震设防烈度只有6度,不能满足抗震防灾的要求。县政府果断决定投入120万元进行加固改造。加固后的教学楼更加坚固,外观更加漂亮,学生在教室读书也更加安全舒心,这项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家长、老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校安工程全面实施以来,六安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证了工程的按质按量推进。在组织领导上,新设立市校安工程巡视组和专职督查组,增加市招投标管理局、人防办和政务中心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校安工程作出重要批示,亲自深入项目学校调研指导,实地察看校安工程建设情况,多次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听取专门汇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市政府和校安工程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3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校安工程的突出问题。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项目学校建设中的土地、拆迁、资金等难题。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经常深入项目学校施工现场,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全市校安工程的顺利实施。
舒城县地处郯庐地质断裂带,属7度抗震设防地区,校安工程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县政府办从各相关部门抽调15名业务骨干,合署办公,为校安工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县校安办对项目学校、监理方、施工方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编写了《校安工程培训资料汇编》和《施工现场管理员手册》,严格落实监理工程师责任,关键部位施工必须由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理,再小的加固工程,也必须确保旁站时间不少于30个工作日。2010年,县校安办委托合工大工程检测检验公司,对55个加固项目的混凝土板墙、39个项目的砂浆强度逐一进行实体质量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努力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2011年5月26日,省校安办在舒城召开现场会,各地同行对舒城的工作经验大加赞赏。
起点是安全,终点还是安全,质量是校安工程的生命。用满腔忠诚和百倍严谨写就三个字——零缺陷
质量是校安工程的生命。六安市在工程实施全过程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千方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相关主体的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有力地保障了校安工程质量。
一是全面推行“三三三十”管理机制,对建设过程中各责任主体提出严格要求。即高筑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监理单位、项目学校“三道防线”;抓好校安办包片督查人员、施工单位监理人员、项目学校施工现场监督员“三个关键人物”;写好《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监督日志》“三个日志”;严把材料进场关、材料送检关、材料养护关、水泥砂浆配比关、混凝土浇筑关、工程质检关、旁站监理关、施工安全关、工程关键点检测验收关和问题整改关等施工现场监督“十关”。

2009年建成的金江学校校安工程教学楼
二是执行“黑名单”制度。凡存在重大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的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均被列入全市教育工程“黑名单”,3年内不得参与全市范围内所有教育工程建设。凡参与校安工程招投标的公司必须承诺不借资质和外借资质,不参与围标、串标,否则一律进入教育工程“黑名单”。
三是建立警告约谈清退制度。对在督查中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的施工企业,一次予以口头警告,二次进行约谈,三次将被清退。检查中发现,安徽某某建设工程公司、安徽某某某工程建设公司和合肥某某建筑工程公司存在较大质量问题,已被勒令今后不得再参与该市的教育工程建设。
四是实行培训蹲点制度。一所学校涉及多栋校舍加固或重建工程的,每栋楼派一名校内人员蹲点监督,将图纸设计中的每一处关键要点培训到每一名蹲点监督人员,蹲点人员实行早中晚3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县(区)校安办。
为进一步强化校安工程的质量管理,六安市还建立了市对县(区)、县(区)对项目学校的分级监督体系,坚持做到“五位一体”。一是强化督查,除人员督查,还开通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全市共开展各级各类督查100多次,发出整改通知书100多份。二是强化随机暗访,市、县(区)级均派出暗访组,检查开工项目数达85%以上。三是强化跟踪审计,审计部门将审计情况与校安办进行对接,及时整改有关问题。四是强化民意调查,市校安办指定专人通过电话了解各项目实施情况,通过调查走访,提高校安工程的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五是强化督查通报,全市共印发100多期督查通报,将工程进展情况直接通报给各县(区)党政负责人,便于及时解决问题,推进工程速度,提高工程质量。
各县(区)在加强校安工程质量管理上,也积极探索路径,涌现出很多好做法。金寨县在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建设管理、融资方法、运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在规划立项、勘察设计、报批报建、招标采购、验收决算上实行统一管理,在质量保障上靠机制设立防线,形成了鲜明的“金寨特色”。裕安区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即施工企业信用业绩审核环节、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环节、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环节和项目审批及施工进度环节。金安区制订了《校安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从规划、招投标、施工、工程监理等十个方面,对各责任主体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要求。霍山县教育局做到全员服务校安工程,党组成员联系到片,二级机构负责人包管到校,项目学校校长坚守现场,严把质量关,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用水、用电、住宿等问题,确保了校安工程的顺利实施。

建成后的教学楼
几千幢新校舍矗立在美丽的大别山麓、淠史杭畔。借力校安工程,老区教育站上了新的历史起跑线
叶集区孙岗初中是一所老校,校园面积小,无任何拓展空间,校舍破旧,安全性差,是就地加固除险,还是整体搬迁重建?这涉及到巨额资金和土地问题。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着眼长远,审时度势,决定乘校安工程强力推进的东风,整体搬迁孙岗初中,把它建设成叶集第一所标准化中学。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投资2000万,占地75亩,建筑面积18390平方米的新学校,终于在2012年9月如期开学。此外,平岗中心小学和叶集第一小学,也在利用校安工程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行了迁址重建,多年来一直不声不响的叶集教育,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大手笔。
金寨县也紧紧抓住校安工程全面实施的大好时机,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争取上级专项经费,积极筹措资金,在新城区兴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九年制学校——金江实验学校,把周边几所老旧中小学撤并进来,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重新打造了老区教育新形象。
在六安教育决策者的心目中,实施校安工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校舍安全和办学条件,更是一次全面促进老区教育事业腾飞的大好机遇,教育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镇化趋势和人口流动变化特点,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校安工程建设与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超前谋划,全盘规划,实现政府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事实上,老区教育正是借这次校安工程之力,进行着一场弯道超越式的冲刺。3年时间过去了,几千栋新校舍矗立在美丽的大别山麓、淠史杭畔,昭示着皖西教育的美好未来。
校安工程的实施,激发了皖西人民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热情。市、县(区)、乡镇加大了教育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六安市在学校建设方面的投入已达20亿元,做大做强革命老区教育,已成为皖西人民的共同心声。
校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随着一大批建设项目陆续竣工,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均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目前近9平方米,解决了偏远山区万余名学生的食宿问题,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校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全市各地进一步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办学规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进。
校安工程的实施,重塑了老区教育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称赞。特别是很多偏远乡村学校,一改过去的落后局面,教室安全漂亮了,设施功能健全了,由薄弱学校跻身优质学校行列,使农村孩子能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百姓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铸就平安千秋业,皖西教育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