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为隆重迎接和庆祝这一盛典,省教育厅决定继“辉煌的五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安徽教育成就报道”之后,推出我省各市教育成就专题宣传报道,并于6月底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走进江淮——喜迎十八大安徽各市教育成就巡礼”宣传活动的通知》。
“走进江淮”专题宣传报道由省教育厅主办,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安徽记者站承办,旨在展示我省各市重教强教、惠民兴皖的时代风采,大力营造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报道重点均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示范性,在安徽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发展举措和成就。
该系列报道均由各市教育局提供宣传素材和线索,承办单位会同省教育厅办公室、思政处、基教处、职成处、督导办等相关处室确定选题,并由省教育宣传中心专门派出记者采访撰稿,在安徽教育网、《安徽教育》、安徽教育宣传网陆续刊出。
“走进江淮”——喜庆十八大安徽各市教育成就巡礼之一
情系民生展宏图——亳州市全力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纪实
“民生重千钧,惠民贵在行。”亳州市市长沈强的话,道出了近年来亳州市实施民生工程的决心。“十一五”期间,亳州市先后实施33项民生工程,四年累计投入68亿元,惠及500多万城乡居民。
改善民生,教育优先。“十一五”期间,亳州市政府对教育投入达到12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2007以来,亳州市民生工程年度部门考核中,教育系统均名列第一;2010年,亳州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督导团表彰为“教育民生工程先进单位”。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记者来到地处皖北的亳州大地,零距离地触摸到了亳州全力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的强劲脉搏。
“义保机制改革实施以来,每天的心情都像在过年”
大杨镇中心中学距离亳州城区25公里,校园里整洁的水泥路、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塑胶操场,上万平米的绿化美化面积,让人几乎无法认出这里是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校长马德武向记者介绍说:“以前学校没钱搞建设,只有几排平房当教室,校园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从义保机制改革以来,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

有同样感触的还有大杨镇中心小学校长金凯,今年学校正计划着再添置几间标准化实验室和舞蹈教室。“现在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教师的工作干劲也提高了,大家的心情每天都像过年似的。”
近年来,亳州市每年拨付义保经费5亿多元,惠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随着义保经费的逐年增加,亳州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明显改善。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市共有595842名学生享受义保机制改革补助。另有15150名学生享受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全市已拨付义保资金29255.51万元,占应拨付资金的67%,各县区均达到50%以上的拨付比例要求,利辛成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试点县,近13万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

为确保进城务工子女与所在地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亳州市下发专门文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就读的,以及城区“农村”统计为“城市”的,执行所在城市同等政策,由流入地政府统筹解决。2012年,亳州市直及谯城区有15972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1299名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406名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这些措施的实行,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义保机制带来的实惠。
在实施义保机制中,亳州市同步推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改革,制定了《亳州市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了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编制,乡镇中心学校负责整个乡镇的预算汇总工作。农村中小学校预算按照“两上两下”程序编制,各级财政部门将编制好的预算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并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批复年度预算到每一所独立设置的学校。
“把孩子放在留守儿童之家我们放心”
亳州是我省劳务输出集中地之一,每年外出打工者近120万,留守儿童相对较多。据了解,目前亳州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67515人,其中男童145381人、女童122134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5%。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监护,亲情缺位,心理孤独,学习和生活面临种种困难。如何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直是亳州农村中小学致力解决的课题。
这个暑假,在“大杨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里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可以打乒乓球、弹电子琴、看电视、上网等,学校和附近村镇的留守儿童经常来这里玩。”大杨镇中心小学校长金凯向记者介绍到,“少年宫就是留守儿童之家,我们的目标是以兴趣引导儿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在同样地处偏远的立德小学,校长高玉海则捧出了厚厚一摞家访日记,自今年年初开始,学校在原有的“家校联谊会”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开展了“知童心、访千家”家访活动。学校教师分班级摸底登记,建立学生及家庭档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家访,撰写家访日记,进而增近师生感情,提高了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孩子放在留守儿童之家我们放心。”这是亳州市谯城区大杨中学学生张梦雨的家长张伟发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由于自己长年在新疆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小梦雨跟着60岁的奶奶生活,无人看管。是老师把张梦雨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一到节假日还把张梦雨接到家里来,让孩子远离父母的孩子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从2010年开始,亳州市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妇联等19个单位为成员的亳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根据成员单位职能,落实具体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侧重点。市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稳步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保证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同时,以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调度工作。
亳州市教育局长李建忠详解了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三大特色:一是规格高,每个留守儿童之家均设置不少于3间以上的功能室,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建设规模是省要求的4倍。二是标准细。对每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大型活动器械、阅览报刊、图书册数、柜橱数、常用药品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相结合。目前,亳州市共完成2000多个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任务,累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服务留守儿童26万余人。
亳州市广为开展全市党员干部与农村困难留守儿童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全关爱的工作体系。县区项目学校都建立了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适时进行谈心交流;建立了“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关爱队伍,让留守儿童真切地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情。利辛县坚持开展“开学第一课——情系留守儿童”主题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亲人不在身边的孤独,自信面对生活;涡阳县号召非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学生做留守儿童的爱心伙伴,开展“心手相牵,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和文体活动,并在各县区配备了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留守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与心理疏导。在全社会关爱、呵护的浓厚氛围里,全体留守儿童幸福地成长。
“助学金政策让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
王朝阳是亳州市谯城区大寺高级职业中学旅游专业的一名学生。一年前,因为家庭贫困,初中毕业的王朝阳几乎打算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而中职学校每年1500元的资助金让王朝阳再次拿起课本,走进了课堂。王朝阳说:“助学金政策使我们这些贫困学生原本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

和王朝阳一样,在大寺职业中学,许多因家庭条件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孩子,通过国家助学这项优惠政策,走进学校,学到了一技之长。学生崔彪说:“我的学费是一年1320元,国家补助是1500有余,家里再添点,就可以完成我三年的学业。”
谯城区大寺镇高级职业中学老师陈奇说:“保证每一位在我们学校就读的中职生,都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及时领到每月150元的国家资助。”
亳州市作为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亳州市委书记方春明在全市民生工程工作调度会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明确要求全市各项助学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做到当月发放。
亳州市采取“七项措施”扎实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各项资助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接受教育。一是在经费保障上,加强资金监管,做到制度化、可持续;二是在工作推进上,建立管理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督查检查;三是在政策统筹上,坚持高等教育资助以助学贷款为重点,在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等各项资助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学前教育资助工作;四是在具体操作上,制定出台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明确申请条件,严格把握标准,规范申报程序,完备审批手续,确保资助资金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五是在助学方式上,通过推动各中职学校和高中学校按平均5%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助学经费,倡导工学结合等办法,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六是在制度建设上,完善各类资助资金的评审发放制度、信息统计制度和巡视考核制度,提升资助工作规范化水平;七是在教育宣传上,注重加强以诚信、感恩、自强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引导,使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成为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他”的转变,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成长、成人、成才。
“十一五”期间,亳州市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近3.5亿,资助学生近87万人次。其中已发放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5298.8万元,资助学生近7.2万人;发放中职免学费资金2355.6万元,资助学生2.5万人;按月打卡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资助金近1.1亿元,资助学生近72万人次;发放校内资助金近720万元;为近2.5万名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成功申贷金额近1.4亿元。2011年8月,副市长王玉玺在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电视电话会上作典型发言。
喜迎十八大,教育添光彩。回顾过去,亳州教育人励精图治收获累累硕果;翘首明天,亳州的教育事业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发展步伐,开创更新更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