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试点过程中,我省坚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之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考察改革成败的终极标准。
推进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
安徽是全国最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铜陵经验被广泛宣传和学习。近年来,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更高层次上的均衡发展。
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制定了全省分年度、分县(区)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目标,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步推进。
立法保障、落实责任。省人大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刚性要求,并明确了政府职责和责任追究。
纳入民生工程重点建设组织实施。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纳入了省政府“十二五”民生工程,将标准化建设的完成情况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必要条件。
资源配置均等化。将资金和项目向困难地区、皖北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建立了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备。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四个机制”:工作统筹机制、监测和评估验收机制、工作问责机制、改革试点推进机制。
源头治理,从根本上化解“大班额”
科学规划学校建设。根据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新情况,科学制定和调整城镇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适度超前新建和扩建必需的中小学校。
科学配置教师资源。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有计划地增加教师数量,有效解决师资不足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审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确需对学校进行调整的,先建后撤,平稳过渡。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以缓减城镇学校压力。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
标本兼治,坚决遏制乱收费
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成果,认真开展公办普通高中改制学校的摸底清查工作。
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省教育厅明确规定,各地中小学教材要对应本地《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结果目录》,按照各学段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1套教辅材料的要求,选出适应本地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辅材料。
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明确规定择校生均不得突破本校招生计划的20%。示范高中招生指标70%以上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严禁同城借读。
加强检查督导。在春秋两季开学期间,组织教育收费大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的专项治理,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
完善规范办学“五项制度”。即:监督检查制度、来信来访处理制度、各地月报制度、义务监督员制度、新闻发布制度。
多管齐下,加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
在全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建设广覆盖、普惠性、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体系同时,我们以合肥市为试点,积极推动合肥市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公办园为骨干”。城市小区幼儿园建设由区政府统筹,新建幼儿园由市国土部门按划拨方式供地,各区政府为建设主体,市区两级财政按8:2分担建设资金,建成验收合格后移交区教育部门,列入国有资产管理。
坚持“财政补贴民办园建设”。2011年,合肥市区两级财政用于建设公办园和扶持民办园,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
坚持“财政补贴普惠园”。市统一建立普惠性幼儿园标准,设置政府最高指导价,以降低幼儿园收费标准。在解决“入园难”的同时解决“入园贵”问题。
合肥市市级财政采取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对低保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残疾家庭儿童)、烈士子女、特殊困难家庭儿童给予资助。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办学体制,试点市合肥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再加上政府救助政策,“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已开始出现缓解趋势。
公平优先,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零障碍”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进入我省城市务工就业农民及其随迁子女的数量迅速增加。为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工作,我省坚持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管理责任和就学政策的思路,探索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体制。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实行“钱随人走”,解决接纳能力问题。2011年,我省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电子教育券实施方案》,实现“钱随人走”,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得到相应的投入。
突破户籍,解决了就地升学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流入地高中阶段学校。
政策到位,解决同城待遇。全省统一政策,流入地要划定义务教育服务学区或定点学校,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多方联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关爱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从2010年开始,省财政设立6000万专项经费,用3年时间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建设2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启动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项目,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配备通话免费电话,方便了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联系。据电信部门统计,日均通话呼叫转接次数近2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