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自然的诗意栖居
与四时之景共同生长
情境便越过历史与当代的桎梏
在东方哲学的启示中诗性游园
定义清雅生活与繁华共赏的自得
观照着诗画叙事
共鸣于自然归处
中式风在整个庭院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其特有的造园手法深深植根在中式庭院文化之中,并通过不同的元素来表达。
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式庭院的中式元素、造园技巧、设计特点来进行解构,看看具体的造园手法是如何落地的。
中式元素
中式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常见元素有:照壁、水与石、亭台案几、汀步、铺装、拴马桩、月洞门、一池三山等等。
照壁
传统的中式风格讲究含蓄美,善于运用障景的手法营造一种“别有洞天”的视觉体验。所以在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中,入门之处一定会设置一面照壁,以起到障景之用。
水与石
中式庭院中的水与石组景,或是一汪池水配以假山的设计,或是一弯溪流与筑边石块的搭配。不论哪一种组景方式,皆可见一股清幽静美。
亭台案几
一座亭台,一处回廊,一张案几,将传统的中式建筑与庭院自然景观结合,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协调统一,既是一处接友待客的室外空间,更是独坐观景的最佳去处。
亭子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
作为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亭子在现代中式庭院中依然有所保留。在设计中或完整保留其古典形态,或经过改良,最终以新中式的亭子形态出现在庭院设计中。
汀步
中式庭院的汀步设计,突破整齐有序的规则,多呈现出一种曲折延伸的状态,或置于水面之上,仿若悬浮之感,或置于草坪绿植之中,曲折蜿蜒。
铺装
中式铺装艺术在工艺上,以碎石、卵石、瓦条、碎瓷片、砖材等为材料,构成层次鲜明、形式丰富的地纹,给人一种既古朴清新,又巧夺天工之感,将中式意蕴展现的淋漓尽致!
拴马桩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常栽立在农家居民建筑大门的两侧。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
月洞门
“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是中国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圆,有圆满之意,确切符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在生活中,也能见到一些中式“圆”的运用,比如月洞门。
月洞门又称月亮门或月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既作为院与院之间的出入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山水景墙
中式造园的意境营造多从古人的诗词、山水画中提取。而山水景墙刚巧运用不同种类的材料模拟自然山水,将其纳入园中,咫尺之间造乾坤。
无论是山水画板还是山形雕塑,抑或其他山水主题元素,融入景墙后,都能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意趣。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模式,始创于汉代,于之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tips: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原为古民俗,早在汉代的宫苑园林,就出现了类似流杯沟渠的人工建造,北宋《营造法式》对流杯渠也有相关记载。
现如今,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可以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两千余年发展过程中,其样式经历了由自然曲水形到规则化曲水形的过渡。
造园技巧
造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将眼前的景色不断折叠出新。
于是古人运用虚实、疏密、渗透等手法,将园景犹如万花筒一般随着光线和节气变幻。其中运用了欲扬先抑、高低错落、组景手法等造园技巧。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指是在造园时将一些景点隐藏或略微抑制,从而激发观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而后随着访客的脚步逐渐展开这些景色,让人们有一种愉悦的发现感。这种技巧增强了游园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如同走入一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四处充斥着蜿蜒的意境。
高低错落
高低错落是指在园林中有意地设置高低不平的地形,如小山、丘陵、台地等,以营造出层次感和景观的多样性。
通过高低错落的地形,可以让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和氛围。
组景手法
中式造园的经典手法主要包括:对景、借景、框景、藏景、 缀景 、 点景、障景、 隔景 、夹景、漏景等等。
对景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并不容易。
对景常运用于场地空间受限、角度受限、无景可借之时,利用相对的景物作为互相的景观。对景可分为正对与互对:
正对:实现的轴线或者终点上的一个端点建造设景形成正对,这种对景方式是视线与人流关系相对单一。
互对:在轴线两端或者视线与视点的一端设景称之为互对,相比于正对他的视点和人流关系更加紧密。
△正对△互对 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最早运用的手法,比如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甚至有的时候,当游客身处其中,也变成了别人眼中景观的一部分。
在设计上融入巧思,将庭院之外的景色借用成为庭院内部的一部分。此处的借的“景”不一定是实景,更多强调一种感觉和氛围。
如果庭院周围环境优越,确实可以考虑借用比如外部的河流、景石、山峦等景色;但在现实层面,我们更多是利用阳光、月光来打造庭院内部的光影效果,借“光”来打造独特的景色。
其中,借景又可以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互借。两席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
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
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框景
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从某种意义上框景可以算是借景的一种,因为它把相邻的景观借到了这边的空间里。但是,框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使视线集中,既能突出主景,又能增加景观层次与景深。
园林的每一处门、窗、洞、树,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画框”,所以框景可分为:门洞框景、空窗框景、梁柱框景、挂落框景、树木框景。
门洞框景:门洞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扇月洞门,未进其门,先窥其景。它是将室内外连接充满诗情画意的点睛之笔。
空窗框景:框景的妙处莫过于通过一扇窗户截取一段风景,将园林得以无限的扩展,让想象可以自由的延伸。
梁柱框景:梁柱将空间进行多层次的框架分割,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梁柱之间,造就了变化多样的梁柱框景,体现出中国建筑的虚实之美。
△门洞框景△空窗框景△梁柱框景 挂落框景: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树木框景:通过花草树木抱合而成的景框,将庭院里的风景框于其中,透过若隐若现的花草树木,目之所及,皆是一种美。
△挂落框景△树木框景 藏景
中式庭院讲究曲径通幽,追求无尽意的效果,因此也经常用藏景的手法,将景观有意地隐藏起来,前部或外部用山、石、墙或树木等加以遮挡,营造多层次的景色,增加庭院整体的观赏性。
缀景
缀景是中式庭院中最常见一种造园手法,在庭院中通过山石、局部花境(花草)来进行点缀,和周围的景观体相互协调,达到美化场景的效果。
点景
对庭院整体风格主题起到点题作用,例如“亭”文化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元素,直到今日的新中式风格也依然会保留凉亭设计;或者是中式风特有的罗汉松,既能点题还能镇宅,寓意非常好。
障景
障景是营造“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主要手法,这种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让你看到后面的景观。故意放置一些遮挡物,如岩石、树木、亭台等,用以创造出一种抑制视线的神秘感和期待感。
让游客在探索园林时,会不断地遇到障景,从而引发好奇心,想要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园林的奥秘。照壁、隔墙、屏风、帘子,以至盆栽、山石、幕布、水池、界牌等皆可作障景。
为了避免让空间一览无余而显得小,就有必要在游览路途上增加障碍。和漏景一样,也是能激起游人向前一探究竟的心。
同时,障景也可以营造“欲扬先抑”的效果,增添含蓄的韵味,所以它又可称“抑景”。
隔景
隔景通常用于间隔空间区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例如利用篱笆等多层次绿化作为阻隔元素,这种手法既能把空间功能区分开,又能兼顾到花园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夹景
《桃花源记》中,“沿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便是形容夹景的美,在园林中设置一些自然或人工的屏障、墙壁、树木等,用以创造出窗口或框景的效果。
景与对景一起使用,用夹景将景观分隔开来,起到隐蔽视线、屏蔽左右两侧单调景色的作用,使游客在欣赏园林时有一种逐步揭示景观的体验。
漏景
我们熟悉的园林之景,多以窗户门廊、拱门、水石、花木作为构景元素,在水石相映中显得层次丰富,回味无穷,而设置这些透视或穿透的稀疏之物,从而呈现一种若隐若现、婉约雅致的构景艺术,便是“漏景”。
这种技巧增加了园林的深度感和联通感,使整个园林看起来更加开阔和连贯。
十大特点
中式古典园林构图有10个特点,因此在设计一个中式园林庭院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它的这十个特点,吸取古典园林的精华来打造:空间序列、空间对比、内向与外向、观景与景观、主从与重点、引导与暗示、起伏与层次、虚与实、疏与密、藏与露。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关系到其整体结构布局,也是关系到全局问题,中式园林注重“起 、承 、转 、合”。
“起”则是开始;“承”则是通过回廊、抄手游廊等来进行引导;“转”这一步则是到了高潮,其实也就是庭院中的重点景致;“合”便是到了尾声,也就是庭院的边界等。
空间对比
“主与次”、“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手法来进行空间展示,形成对比张力。比如说障景、藏景。
内向与外向
内向——庭院空间建筑、回廊、亭榭沿园周边布置,集中庭院空间,强调中心景观。规模不宜太大,否则空间院落空旷单调,比例失调。
外向——宫廷园林、寺院园林仅轴线发散空间,远景、对景、水天一色(西方园林最常见)。
景观与观景
观景是主动去看:看构筑物 (亭榭楼台、廊)——其视线是通透的;景观是被看:被看的是构筑物 (亭榭楼台、廊)、山水、植物、物品摆件。
主从与重点
西方和东方宫廷寺院园林轴线居中,主次分明;江南私家园林则呈现不规则的形态,主次难分,可从以下几点分清主次:
(1)空间位置
(2)景观内容
(3)向心空间(多视线集中)
(4)空间面积
(5)轴线
(6)景观中心(构筑高度、建筑密度)
引导与暗示
可以通过游廊、园路引流,从而来烘托重要节点。
起伏与层次
用高差、天际线、林冠线、林缘线(山),景深层次前中背景营造节奏与韵律。
虚与实
虚近无实归有,其实也是强调对比关系。
疏与密
设计规划出合理的疏与密可以增加张弛的节奏感和趣味性;比如说平面方向,可以打造出空间大小层次;竖向,则可以通过植物等营造出层次关系。
藏与显
藏与显就是字面意思,该藏的藏,增加含蓄、寓意深远之美,该显的显,显率直风流之美。
一半世界,一半为家
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和境界。
雅致中国。
在中式庭院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